特约记者杨鹏程
大坝村五组一偏僻小院内,400多只乌鸡散养在林子内,圈里十余只山羊“咩咩”叫着,鱼塘边投食机每隔几秒往水中抛撒饲料,引得鱼儿哄抢击起朵朵涟漪,不远处河滩上还有一群牛儿正在吃草。而它们的主人王德进正在塘边地里割牧草。
今年70岁的王德进被村里人称为“拼命三郎”,2017年脱贫,是安陆市表彰的脱贫示范户。
王德进到底有多拼,房前屋后数一数:养了450只乌鸡、6头牛、12只羊,种了12亩地,经营3亩鱼塘。
“您都这把年纪了,干嘛还这么拼?”
“还不都是为了他!”王爹爹指了指角落里的儿子。儿子叫王强,已经43岁,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,看到生人便躲了起来。“哪天我们俩不在了,这个儿子咋办?”王德进伤感地说。
省政府办公厅扶贫工作队进驻大坝村后,王德进一家的特殊情况引起了工作队注意,各项政策向其倾斜,除了送苗崽帮助扩大产业规模,王德进还被安排到村里公益性岗位,担任光伏发电站管理员,每月多收入650元,老伴卢菊英也被介绍到村里的四季青农业合作社务工,每天工资70元。
王爹爹和老伴每天六点多钟就要起来到地里干农活,天黑回家还要喂鸡喂羊。“今年600只鸡子活了450只,这个品种的乌鸡年底一斤差不多能卖到30元,有驻村工作队帮着收购。”王爹爹一边喂鸡子一边介绍,“两头母牛也已怀上牛崽,明春是一笔不少的收入。”粗略算下来,王德进家一年纯收入5—6万元。
一切顺风顺水,唯独儿子王强成了两口子的“心病”。“趁我们俩现在还能做得动,就为他多攒点儿,将来也能请人照顾。”驻村工作队表示,将来帮忙联系将王强送到社会机构照料。
往年,王德进都是拿最高封顶5000元产业奖补,今年,安陆市产业奖补提标到8000元,但王德进表示:“不再扩大规模了,自己干不动了!”
他说:“这么多年,国家给了我这个家庭太多照顾,只要我们老两口活着一天就会照顾儿子一天,不去给国家添负担。”